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帶著自己過往習得的經驗(過濾器)過日子(在NLP中這個稱為模式或框架)。相信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曾爭吵過。
甲說:你OOXXX
乙說:你XXXOO
雙方都各執已見,互不相讓!“已見”,就是我們腦袋中過往的框架。
舉例:
小時候媽媽告訴我說,洗手才能吃飯(因果),這才是媽媽喜歡的乖寶寶(複合式相等),於是我們會飯前要先洗手。
有些家庭中的孩子,媽媽只喊一句,過來吃飯飯囉~,於是孩子喜悅的就跑到飯桌上開始吃飯了,還吃的特別的香甜,而孩子的媽媽從來沒有告訴過孩子吃飯前要洗手。
試想假如這兩個孩子在一起吃飯呢?
飯前要洗手(觀點1)的孩子在吃飯時發現了另一個孩子吃飯居然不洗手,天啊,他居然不洗手就吃飯。媽媽說過,吃飯洗手才是乖寶寶的,他不洗手,他不是乖寶寶嗎?
(正向動機:要做乖寶寶)
於是他對他說:飯前要洗手!你不是乖寶寶。
而從小到大,媽媽從未教過他飯前要洗手(觀點2)的孩子會怎麼想呢?他又會說什麼呢?
你胡說!我是媽媽最愛的乖寶寶!於是就這樣兩個孩子爭吵了起來。
他們都是媽媽眼中的乖寶寶,可是卻因為不同媽媽要他們吃飯的方式不一樣而發生了爭吵。誰對誰錯呢?!還是都對或都錯呢?!還是一個對一個錯呢!?這個標準又是從那裡來的呢?
說到這裡,你曾經是否或在家庭中、或在職場中、或在朋友圈中,與人吵完架後,最後發現,哦~原來只是一場誤會……
相信通過上面的文字聰明的你一定發覺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
是的,就是這樣。如果我們能從對方的角度,去瞭解對方話語背後想表達的意思(正向意圖)那我們就開始明白了許多。
每份爭吵的背後都有一份未滿足的期待!正向意圖
最簡單有效的一句話技巧:如果我是你,我想表達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