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共同感官(Common Sensibles)

92. 共同感官(Common Sensibles)

Aristotle認為,從特定的感官感知中找出模式(或者用歸納的方式找出“第一原理”)的過程要通過“常識”發生。常識是精神中所有感覺相遇的地方。常識的一個功能是為經驗中重複了多次的事物——模式標記Aristotle把一套與內容無關的性質稱為“共同感官”,它是所有感官所共用的區別。模式或“普遍原則”就是根據它才能被感知到。

“共同感官”是活動、休止、數字、形狀、數量,統一;它們不是任何感官所特有的,而是全部感官所共有的。

非常重要的是,Aristotle的“共同感官”不是任何特定感官感元的功能。它們和“相反的對”以及NLP中所謂的“次感元”都不在一個層次。因為後者是通過個人的感官(視覺上包括顏色、深度、性質等;聽覺上包括音調、節奏、音高等;感覺上包括溫度、壓力、質地等等)感知到的。“共同感官”找出了感知和感官留下的印象之間的關係。實際上,Aristotle“共同感官”的概念為將來NLP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一個重要的新方向。

例如,你可以在任何感官中標記“強度”。你可以有顏色、聲音、味道、氣味或觸碰的強度。和“數位”一樣,你可以看到三個事物,聽到三個事物也可以感覺到三個事物。位置和活動也可以通過所有的感官感知到。你可以看見,聽見、感覺到或聞到某物從特定的位置過來或者向特定的位置移動。這些性質不只是一個感官的功能。它們是所有感官共有的,並且促進資訊在感官之間的轉移。Aristotle認為,共同感官讓我們進行更高層次的心智處理。

例如,Dr. Tom Bower(1985)進行了一項嬰兒的學習試驗,並確定了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解決複雜的概念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靜止的物體同運動的物體一樣嗎?一個玩具能夠移動並且在同時轉變成其他東西嗎?一個物體能夠進入另一個物體,或處於它上面和後面,然後毫無變化的重新出現嗎?為了解決這些嬰兒能很快解決的問題,它們不會專注於物體的特殊感官性質——即,顏色、質地、形狀和氣味。Bower認為:
更難以瞭解的物體屬性——運動、地點或位置,在孩子的思考當中重要的多。這些刺激的“形式”(不是感官)屬性是可以被幾種感官所呈現並解釋的特徵。例如,母親的乳房和嬰兒之間的運動。運動可以通過氣味或觸碰感覺到。對稱是刺激形式屬性的另一例證。如果聲源是向前直線傳導的,那麼它在每個耳朵裏產生的刺激都是完全一樣的。如果它是向右傳導的,那麼右耳更早受到刺激並且比左耳受到的刺激更加強烈。如果是向左傳導的,事情就正好相反了。對稱能夠同等的為探測氣味、振動和視覺上的某物很好的工作。例如對運動和位置來說,刺激的對稱都不依賴於感官——它是刺激的形式屬性。我認為孩子的感知世界可能致力於感知這些形式屬性而不是對特殊的細節產生反應。

Bower的“刺激的形式屬性”就是Aristotle的“共同感官”。Bower開始思考是否能使用這些形式把資訊從一個感官傳遞到另一個感官,以幫助感官上受到損傷的孩子,如天生失明的。他說:

訓練嬰兒在感官之間傳遞感知資訊看似不可能。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設備,它能把正常情況下輕易看見的形式屬性——對稱、運動、地點,轉變成聲音。一旦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們就可以使用這個設備幫助有視力、但處於黑暗中的人,並讓失明的小孩試驗自己是否能夠“看”穿聲音。

Bower和他的同事最終設計出一個名叫“聲波嚮導”的設備。孩子把它戴在頭上,像頭巾一樣,然後輸入超聲波脈衝。聽覺信號的音高代表物體的遠近。回音從物體處傳來。高音意味著遠的物體;低音意味著近的物體。信號的振幅代表受幅物體的大小(大聲=大的物體,安靜=小的物體)。物體的質地是通過信號的清晰度來表示的。首次使用這個設備時,Bower認為緩慢、漸進的學習是必要的。因此,他自己也對首次課程的結果大吃一驚。

這個嬰兒十六周大,天生失明。一個無聲的物體在嬰兒的臉上緩慢的來回移動。在第十四次演示中,當物體靠近時,他的眼睛會聚到一點;物體移開時,他的眼睛發散開來。在十七次演示中,他伸出手觸摸物體。然後,他們又測試了左右移動的物體。這次,他的眼睛和手都跟隨物體移動,並且揮擊物體。

記下來,Bower又在幾個先天失明的嬰兒身上使用了聲波嚮導。其中最顯著的是,一個七個月大的小女孩。在這個階段,她正在學習爬動,但是她非常害怕移動的太遠。使用了嚮導幾個課程後,她變得更自由了。兩歲時,她能夠上下樓梯。這對一個有正常視力的孩子都頗具挑戰性。嚮導給她得樓梯信號非常複雜,但是她看起來非常喜歡複雜的輸入並且酷愛在樓梯上來回跑動。當嚮導被移開時,她學會跺自己的腳——為了給自己指引方向發出聲波並獲得回音。

有趣的是,當Bower嘗試著把嚮導用於更大的小孩時,他發現它這些小孩並不能從信號中獲得同樣多的幫助。看起來,一旦小孩學會了聲音是物體的一個屬性,就似乎失去了這個能力:把它用作感官間傳遞資訊間所需的、感知更抽象性質的媒介。

對聲波嚮導進行了多次試驗後,Bower得出了一個結論:新生的小孩對刺激的形式屬性或“共同感官”最敏感——如對稱、運動和位置。這些形式屬性實際上可以從一種感官傳遞到另一感官——視覺資訊傳遞到聲音,等等。最初看起來,感官並不是非常特殊,僅僅聚焦於同特定感覺相結合的感官細節。在感知發展過程當中,感官受到經驗的“教育”,開始更聚焦於“物體”和“事情”,同時也失去了某些對共同感官的敏感性。Bower說:「我們成年人的感知世界非常感官,充滿了顏色、氣味、聲音等。但是新生小孩的世界不是感官的,而是“感知的”。小孩挑選出同感官經驗相結合的形式特徵,但並沒有挑選出感官經驗本身……我認為孩子對刺激的形式產生反應,而表現出最好形式的感官是他們將會擅長的感」。

感官之間互相溝通的能力看起來是天才的基本屬性。例如,莫札特的音樂天賦並不僅僅來自他辨認、彈奏特定音符以及控制聲音性質如節奏、音量和音調的能力。他的天賦包括通過聲音感知和呈現深層模式、關係以及“普遍原則”。莫札特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夠把聲音同其他所有感官連接起來。對他來說,音樂包括情感、想像力甚至味覺,而且它們同樣能夠獲得耳朵所獲得的效果。莫札特對自己的寫作策略進行了描述,他認為音樂是一種多感官心智“聲波嚮導”,感情、想像力甚至味覺都能融合其中。莫札特和其他天才或許同大多數成年人不同,他們保留了直接進入“共同感官”的通道以及在感官間輕鬆分享資訊和感知“形式”而非“事物”的能力。

Bower認為,我們失去了進入共同感官的感元,因為我們學會了把感官性質同“事物”結合起來而不是同他們的“特性“和關係相結合。我們甚至傾向於使感官性質自身“客觀化”,把顏色、氣味和聲音感知為“事物”而不是如Aristotle所說的“相反的對”之間的比率。(甚至很多NLP技巧在處理“次感元”時也把他們看作“事物”而不是比率的清單。)例如,我們說某個內在影像是“明亮的”或“遙遠的”,就如同他們是一個同特定影像相結合的“事物”。要確定一個影像是否“明亮”,必需首先確定,“明亮同什麼相比?”影像既不是天生“明亮的”也不是“黯淡的”,“鮮豔的”,“陰暗的”,“遙遠的”或“接近的”。它是“同其他事物相比遙遠的,鮮豔的或明亮的”——如它的背景或另一個影像。

完形心理學家在一群狗身上做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實驗。他們展示出“白色”正方形時訓練狗走近某物;展示出“灰色”正方形時則讓它們避開那個物體。當狗成功的學會區別它們時,實驗轉換到使用“灰色”和“黑色”正方形。狗立即就能夠進行轉換,展示“灰色”正方形時走近物體(之前會觸發避開的反應);展示黑色正方形時則避開那個物體(並沒有對任何事物產生條件反射)。推測起來,同把“灰色”,“白色”或“黑色”看作“事物”相反,狗並沒有把“灰色”感知為絕對的刺激,而是對“更淺和更深”的更深比率產生了反應。

Bower認為當我們“受了教育“並聚焦於經驗的“細節”而不是“普遍規則”時,我們就失去了對深層關係和“形式特徵”的敏感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給您的好友 :

發佈留言

Close Menu
error: 內容禁止複製,有取用需求請洽本站,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