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天才(Genius)

219-天才(Genius)

英語單字“天才”來自于一個同樣拼寫的拉丁單字,該拉丁單字原意是指“凡事內在的優越和非凡本性”。這個字又來自於另一個拉丁字genere,意思是“產生或者引起”。這意味著;天才主要涉及到 “自我增強的”或者創造性的事物。當今,該字通常是指那些“智力上出眾的優勢;不同尋常的智力能力;特別是指有發明、原創、或者形成新組合的出眾能力”(韋氏字典)。它還可以指“那些天生有著智力能量和高超智力才能的人”。

從NLP的觀點來看,天才表現在其特殊的心智策略和其他可學會的認知模式和特徵上。即使一個人有著天生的才華和創造能力,沒有有效的策略和技巧這些天才也不會顯示出來。同樣的道理,天生沒有某種思考能力的人也可以通過學習更有效的策略而獲得這種能力。這些策略看起來以找出和整合多重觀點的能力為中心。The Ascent of Man的作者J. Bronowski(1973),指出“天才就是有著兩個想法的人”他們花掉整個餘生來讓兩個想法組合起來。這意味著,當某人成為幾個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並且能夠將他們綜合起來時,他就離天才就不遠了。

Robert Dilts 在他的系列叢書Strategies of Genius的卷Ⅰ-Ⅲ(1994,1995)中從NLP的觀點廣泛論述了天才的特徵。他運用了NLP的模仿原理和技巧去研究很多著名“天才”所用的策略,包括愛因斯坦、莫札特、達文西、Walt Disney,Nikola Tesla,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和福爾摩斯。依研究結果,他還找出了很多天才模式,包括:

天才的模式

  1. 高度發展的視覺化能力

很多天才好像都有發展高度的視覺化能力。當然,他們也使用其他的感官,但是視覺好像是所有天才的中心指導元素。

2.各種感官之間建立起多種聯繫。

雖然視覺是中心焦點,天才也要運用所有的感官並創造感官之間的綜效。莫札特就是最好的實例——他感覺到、看到、甚至嚐到自己的音樂。愛因斯坦聲稱,自己的感覺來自於內在的想像建構。他有能力將自己置身於內在影像中,帶出神經內想像的東西,並將它實現。

3.使用多重觀點

天才的一個共同特性就是其採用的特定物體或過程的觀點比常人更多,並找出其他人沒有採用過的觀點。

4.在各種感知位置之間轉換的、高度開發的能力。

除了能夠採用不同的觀點以外,天才還有用不同的感知位置進行識別的能力。以迪士尼為例,如果不能將其動畫角色通過自己展示出來,他就不可能描述出那些角色的行為。他還有能力將自己感知位置放在一邊並採取觀眾的觀點。天才的其中一項真正的才能就是(採取第二人稱位置)識別他們正在進行的工作,哪怕無生命的物體。有個電腦天才宣稱,自己可以從電腦的觀點看世界。米開朗基羅和一塊石頭一起轉換到第二人稱位置。他說:“不是我創造了雕塑,而是雕塑已經在石頭當中等待著我去釋放它。我只是不斷的鑿直到它顯現出來。”

5.在不同的大小歸類chunk和思考層次之間來回移動的能力

天才能夠在顯示更大影像所需的廣闊視野和具體行為之間輕鬆移動。他們可以用很小的部分進行工作而不局限在細節上。他們同樣可以在不失小細節的同時,觀察到大影像。天才好像可以平衡這兩者。

6.抽象和具體之間的回饋迴路

天才還可以在抽象的模式、原理和這些抽象的特定具體表達之間移動。他們可以在當前工作的具體實例中找出抽象的原理,並將抽象關係體現在特定實例中。這就形成了一種迴路,使他們可以通過來自具體世界中的回饋不斷改善其理論,同時通過來自抽象原理的回饋改善其實際工作。

  1. 建立在沒有意識指導下自己獨立運行的內在模式。

天才能夠形成一種內部的迴路和模式,它們可以和意識“平行”運行。以莫札特為例,他說他的交響曲是在達到某個點以後自己完成的。許多作家都談論他們如何“記錄chenk in”自己的故事以此判斷自己還差多遠。這種能力好像與有效的、系統的思考有關。獲得了關鍵元素後,剩下的那些就“水到渠成了”。

8. 開發能夠進入無意識過程的特殊狀態

大多數天才都承認無意識過程在他們工作中的重要性。就好像一旦某人建立起了所有的內部迴路,將潛意識能力最大化就很重要了,潛意識能力就是擺脫過程。有創造力的人都說他們經常的妙想都來自於早上的淋浴。還有很多人說“我把我的腦子塞滿資訊,直到我極度疲倦,實在無法找出任何事物。然後就去睡覺。當我醒來,答案就有了。”莫札特把自己的創造過程稱作“愉快的、鼓舞人心的夢”。達文西甚至說注視牆壁可以刺激某種潛意識聯想。

 9. 將運氣和隨機性注入創造過程結合起來。

天才們並不懼怕不確定性。他們能夠利用自發產生的優勢和洞察力。大多數天才都說:工作將把自己引向何方,自己在一開始也很模糊。藝術家更是試圖控制工作中的偶然元素。

  1. 功能之間的平衡:夢想家,實踐者者和批評家。

天才並不僅僅是夢想家。他們有能力和技巧將自己的夢想在具體的表達中展示出來並且能夠批判的思考自己的想法。在某些場合下,批判思考的能力對於一個天才的過程來說,與夢想的能力一樣重要。這就保證了天才的想法總是高於平均水準。關鍵是不能讓這種批判性思考壓迫了他們的夢想。

  1. 詢問基本問題並且在回饋中而不是“失敗”框架中操作。

天才更強調問題而非答案。他們大膽提出問題,謙虛地給出答案。當然所有天才的關鍵特徵是高度的好奇心而不是證實已知事物。他們還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可以將失敗看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回饋而不是失敗。正如某人所說的“失敗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我此刻工作的重心。”

  1. 運用隱喻和比喻

天才總是不斷地運用比喻和橫向或非線性思考策略。比喻或者隱喻似乎是每個天才行為的核心。莫札特將少量的食物組成一頓飯,並用這個比喻來創作音樂。愛因斯坦用隱喻性的建構,例如盲甲殼蟲在沙灘球上行走或三度陰影,來形成和闡釋自己的理論。好像隱喻的使用可以讓天才們將注意力集中到更深層次的原理,而不是被現實的內容和限制所局限。

  1. 使用模式models來接近現實。

即使工作的過程非常複雜,所有的天才都能夠運用簡單而抽象的模型作為思考的基礎。這些模式往往是現實的簡化,只將注重特定的關鍵因素。例如,莫札特就能將音樂片斷視覺化,如同油畫一樣。愛因斯坦經常以基本形狀和簡單圖形進行思考。(半球、圓盤和三角形等)

14. 透過自我管理學習熟悉必要資訊

天才通常花大量時間熟練基礎知識,而不只是那些前沿知識和邊緣知識。明顯的,為了精通某些領域,達到潛意識、自我組織過程所需的的關鍵部分,我們需要熟悉必要資訊。天才通過自我管理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天才幾乎不可能成為“專家”。天才儘量避免專業術語而尋求簡單化。他們同樣興趣廣泛並且從許多不同的來源中吸取養分。達文西的求知若渴就是最好例證,他是極佳的自學典範。亞里斯多德同樣以其涉獵廣泛著稱。同樣佛洛伊德吸取各種領域的知識並將其理論運用於許多不同的科目。愛因斯坦除了在物理學上面,還在其他許多方面寫有著作,從語言的發展到世界和平的主題。

  1. 根據分為三個互動元素的動態模式進行操作。

為刺激動態過程,天才傾向于使用三個互動元素形成的模式,並幽默地將它稱作NLP中“神聖的三位一體Holy Trinities’in NLP”。這些類型的模式讓我們以一種可管理的方式複製複雜的模式。Buckminster Fuller(憑他本人的頭銜)認為,三種要素是構成一個結構或模式的最小元素。儘管變數的數目很小,如果所有的要素都互相影響互相聯繫,就會刺激非常複雜的互動。迪士尼的夢想家、實踐者,和批評家;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愛因斯坦的能量方程式;達文西的三度透視都證明了動態模型是以三個相互聯繫的要素為基礎的。

16.系統性地思考。

天才最關鍵的模式之一就是“系統”思考而不是機械思考的能力。天才的心智策略使得他們追蹤互動要素的整個系統。佛洛伊德就將心智過程視為“僅僅是孤立的行為和整個精神實體的組成部分”,並且認為某個症狀的“意義”只有在它和更大系統聯繫起來時才能被揭示。天才的策略更多是以“互動迴路”或者“相互互動”而不是“線性的”或者“機械的”因果反應來運行。天才注重物體之間的“關係”上而不是物體本身。正如達文西所說,他們對“結果的過程”而不是“過程的結果”更感興趣。達文西開發的策略讓他通過觀察複雜系統的動力學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來表徵和探索他們。愛因斯坦反對用統計學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因為他認為這種方法忽略了物理學系統的更深層的動力學並且對過分強調了結果。顯然莫札特在心智中表徵整個交響樂或歌劇的能力表現了一種更高程度的系統思考能力。

  1. 關注“深層結構”而不是“表層結構”

可能天才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致力於超越“表面結構”,達到“深層結構”。達文西和亞里斯多德都說過,他們要找出自然世界的“第一原理”。他們設計觀察策略,以通過比較某種的多重實例(正如達文西在分割桌上整合他的許多經驗)而“歸納的”找出更深層次的結構。Tesla也強調將注意力集中在“重大潛在原理”上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追尋一個統一的理論領域,這種做法說明了他對宇宙最深層次結構的探索。佛洛伊德不斷尋找表層症狀和分析當事者行為背後的、多層次深層結構。

  1. 把想法映現到表的某些外在形式系統中。

天才的行為達到頂峰表現在映現到外在形式中。莫札特以音符的形式創作音樂。亞里斯多德舉辦講座、著作論文。愛因斯坦用數學公式來表示隱喻和想像建構。Telsa為自己的發明寫下專利權。達文西保留了自己的筆記本。迪士尼創作自己的電影。佛洛伊德將想法整理成書籍。如果這些人只將他們的想法放在腦袋裏,他們的天才將永不被我們知曉。

  1. 用現有知識協調新想法。

不管新想法多麼的“棒”,直到將它和現有知識協調起來,它才能被用於實踐。天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出主意,這些主意挑戰和轉變用舊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的人的思維方式。哲學家Arthur Schopenhauer 認為,所有偉大的想法都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嘲笑;第二個是強烈的反對;最後被接受,就像他們是“不言自明的”一樣。研究中,沒有任何一個天才的想法立刻就被接受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有Arthur Schopenhauer描述的經歷。

  1. 有一種超越自我認同的使命。

達文西在其解剖書的緒言中大膽的寫到:“我希望創造奇蹟”。對於他的工作,迪士尼說“這不是卡通媒體,我們有好多世界要征服……不管人的大腦能理解的是什麼,動畫可以解釋一切” 。對於他學習物理的原因,愛因斯坦這樣說:“我想知道上帝的想法,其他的一切都是細節了。”,他進一步的說道:“如果背後沒有活的精神spirit,所有的方法都是鈍器而已。”

天才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認為工作來自於某事並為更大的事服務。聰明的、有創造力的人很多,但是與更大事情聯繫就將天才與那些只有創造力和革新力的人區分開來了。

天才的策略 

 Judith DeLozier 在與John Grinder合著的Turtles All The Way DownPrerequisites for Personal Genius(1987)一書中,找出了一套“個人天才”的模式。它在幾個領域與Dilts的模式重疊。Judith DeLozier 和John Grinder認為,個人天才具有以下特徵:

  1. 將注意力輕鬆轉移到到來自外部環境的感官經驗的能力(即NLP中所說的“正常運行時間up-time”)。與之對立的是內部產生的或者來自于心智想像、對話、和感覺的“第二經驗”,他們是以幻想、記憶、解釋和情感的形式出現(他們必然出現刪除、歪曲和一般化)。順利的轉換注意力的能力要求:(a)追蹤你自己的注意力實際上在那裏;(b)知道你自己是何時以及如何漏失了或者轉移了注意力;(c)恢復注意力,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你期望的地方。
  2. 表現和保持設定完善的目標的能力。既然“天才”是有自我增強的和有創造力的,他們總是朝著某個事物前進。NLP為“設定完善”的目標定義了很多條件,這就確保了他們既可獲得又是生態的。然而。表現這樣的目標只是第一步。天才要求要有足夠的耐力達到結果並保持它。但是,如果要太多的有意識注意力和努力才能維持該結果,那又分散了精力。天才經驗的特點就是讓目標保持在更高的、更潛意識的層次上(第二意圖),因此就不需要維持那麼多有意識的努力。
  3. 使用多重感知位置的能力。一個公認的天才特徵就是發現、維持和綜合幾個不同觀點的能力;觀點越多,其發明和創造就越豐富、優秀。多重觀點對於創造現象的堅固模型和保障生態平衡都是至關重要的。
  4.  不斷使用想像力,特別是建構視覺影響(Ve。綜合不同觀點以及進行新發現的能力需要積極的、有彈性的想像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即使是最完整的“什麼”知識也不會自動揭示“可能的”什麼。天才和獨裁者都關注後果;但是天才有彈性地採用多重觀點並以新方法使用想像力,把各個觀點結合起來。
  5. 經常運用“假設框架”。“假設”框架包括進入想像場景並測試其有效性的能力。正是“假設框架”給想像的可能性提供了現實基礎,將“夢想家”和“實踐者”溝通起來,並將夢想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現實”。它提供了檢查錯誤和誤差的可能性,這些錯誤和誤差可能是無用的或者不具生態的,並且為展示想像的可能性提供了機會。正如Milton Erickson所說,“你可以假設一切事物並掌握它” 。
  6. 在有意識和潛意識過程中建立高度開發的介面。所有天才都承認潛意識在創造過程中的重要性。在任何領域表現出熟練和卓越的人都在意識和潛意識過程之間有一個高質量的關係;或者Carlos Castaneda所說的“第一注意力”和“第二注意力”。他們不斷地找出方法,增強和發展“有意識”——我們稱作小部分和 “無意識”——我們稱作大整體之間的關係質量。Gregory Bateson指出,天才知道何時用認知意識心智的“縝密思考”,何時用更加有創造性的、潛意識的“鬆懈思考”。Milton Erickson使用了馬和騎士的隱喻,馬就是潛意識心智,騎士就是意識心智。
  7. 輕鬆進行向上推類和向下歸類的能力,以及在資訊和經驗的不同歸類大小之間移動的能力。(比如在隱喻性思考和以感官為基礎的細節之間轉換)。天才不會“因為樹木而看不見整個森林”,反之亦然。天才能夠平衡廣泛夢想和想像力與展示夢想所需的特定行為。

 

模仿你自己的個人天才策略

與教練或觀察者一起探索下列步驟,以此找出你自己的個人天才策略:

  1. 選定一個“個人天才”的實例,從空間上定位它,進入它,並且完全地重新感受它原來是什麼樣的。看你看到過的、聽你聽到過的、感受你那時感受到的。
  2. 跟教練一起,探索下列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是涉及到你正在體驗的天才實例的經驗:

a.你的注意力在那裏?

b.你做出了怎樣的安排來維持設定完善的目標?

c.你如何運用多重感知位置?

d.你如何使用想像力和建構視覺影像?

e.你如何使用“假設框架”?

f.你如何安排和管理意識和潛意識過程之間的互動?

g.你如何以及何時進行“向上歸類”和“向下歸類”?

 

(請參閱Strategies,Concious/Unconscious Interface,As If Frame and Strategies of Geni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給您的好友 :

發佈留言

Close Menu
error: 內容禁止複製,有取用需求請洽本站,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