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療法(Behavior Therapy)

行為療法(Behavior Therapy)

行為療法是一種以治療可分離、可測量的的行為或“症狀”為導向的變化方法論。Morse和Watson(1977,270)認為:

行為療法的基本原則是行為失常是個人生活中適應不良的習性行為;他們並不是由潛意識衝突,缺乏頓悟、正向關心或者其他如此的概念造成的;換言之,適應不良的行為(如一個症狀)自身就是失常,而並不是更基本的潛在障礙的表現。所有的行為都是受自然規律支配的,而根據與適應行為相同的原則,不適應的行為是習得或者非習得的。因此,行為治療專家嘗試幫助病人去除不適應的行為,並且時常用新習得的或者更適應的行為來替代它。選擇、理性理解、頓悟等都沒有被當作好轉,除非他們確實根據平常的學習原則進行活動。

 

因為大部分心智狀態被認為是不相關的,所有很多學習原則來自心理學實驗室中對低級種類所進行的試驗然後概括到人類身上。對行為學家來說,學習最基本的原則是所有的學習在刺激——反應——增強的三合一條件反射中發生。動物在環境總感知到某個刺激,然後根據環境條件做出積極或消極增強的外顯行為反應。在對刺激產生反應的過程中,再次出現這個行為的可能性既可增強也可減少,這取決於增強具有積極特性還是消極特性。學習三合一可能以下列兩種主要形式出現:

 

  1. 當某個任意的、不自然的刺激(Pavlov的狗聽到的鈴聲)和自然的、引出已建立的反射及無條件的反應的無條件刺激(肉末)配對出現時,就會發生古典條件反射、反應性條件反射或者帕瓦洛夫條件反射。當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刺激之間有了足夠的配對,條件反射刺激自己也會產生反應(這個反應現在被稱作“條件的”)。當動物對某些接近於但又不是條件刺激的刺激產生了條件反應,動物的行為就會自我增強。在相似的刺激之間進行越來越精細的分辨的能力叫做“辨別”。
  2. 當一個特定的外顯行為與隨之產生的、而不是兩個刺激之間的增強產生了配對,就會出現操作條件反射或工具條件反射。當一個特定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由於這個行為的積極或消極環境後果而得到增強或者減少,就會產生工具學習。特定行為或反應的後果會加快或者降低反應的速度;動物因為做了某事而得到增強。

行為學家療法包括一個已決定的、適應不良行為的對抗性條件反射和重建條件反射,它使用上面列出的基本原則引導個人更加適應于“目標行為”。反應性條件反射把新的刺激同已經受到調節的適應不良反應的刺激進行配對。吸煙和其他嗜好的消極條件反射,以及產生刺激的焦慮的系統脫敏作用就是一個例證。工具條件反射用於行為矯正程式,在程式中人們因為特定的、已習得的外顯行為得到積極或消極的增強。

NLP的某些方面同行為療法有相似之處。NLP“建立心錨”的工具同古典或反應性條件反射十分相似,因為NLP重點強調認知過程及其他層次和方面的主觀經驗。但是,其步驟和行為療法則完全不同。

從系統的NLP角度看,行為療法傾向於以治療在學習Ⅰ層次的出現的失常為導向(歸因於其理論立場)。學習Ⅰ主要包含了個人對刺激產生的反應的變化。行為療法則主要以對特殊刺激產生反應時的條件反射或特定行為的矯正為導向。

行為療法對治療學習Ⅰ層次出現的失常十分有效,因為在學習Ⅰ中,特殊的刺激和特殊的反應以及一個有效形式的增強可能被分離出來。這就是說,在特殊症狀成為一個問題的地方,他們最有效。這包括了一些行為,如習慣、恐懼症、某些強迫行為以及不適合於特定情境的、簡單一致的反應。對一些能夠根據簡單條件行為原則“去除”的行為,行為療法也十分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給您的好友 :

發佈留言

Close Menu
error: 內容禁止複製,有取用需求請洽本站,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