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物(Attractors)

吸引物(Attractors)

根據“自我組織”理論,交互連接interconnect系統中成分的順序圍繞著所謂的“吸引物”出現,它有助於創造並保持系統內的穩定模式。這些吸引物組成的一種“地形landscape”形成並決定了系統內的交互模式。圖1例證了由兩個“吸引物”組成的簡單地形,呈現了兩個波谷或“盆地”。如果想像圖中的球能夠在地形中運動,那麼很容易就能看見波谷底部對球來說,是多麼穩固的一個位置。然而,球所處的山脊則是一個很不穩固的位置。如果球停在某個波谷底部,相對於球一開始處於不穩固位置來說,它需要更多能量才能運動到一個新的位置。

我們生命的心智和情感構造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看作這樣一個地形。例如,感知“吸引物”是一個現象中的焦點。餘下的感知圍繞這個焦點組織起來。思考圖2提供的刺激。這個景象描述的是一個帶著項鏈的年輕婦人還是頭向下彎曲的老婦人?

當然,圖片本身也只是由線條、亮區和暗區組成的複雜組合或“地形”。無論她是年輕婦人還是老婦人,都不是真正存在於紙上,而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當中。我們“看見”一個“年輕”或者“老”婦人,是由我們神經系統內的假設和深層結構——被Aristotle叫做形式因果formal causes造成的。為了在“地形”的“影像”中移動,我們首先要動搖在某個吸引物上面的焦點,然後圍繞新的吸引物重新穩固或“固定”注意力。

圖3和圖4中顯示了“吸引物地形”的其他實例。第一組顯示的是男人的臉轉換或“變形”為女人的身體。兩頭的影像清楚、“穩固”。中間的影像則越來越不清楚。要想“確定”中間的某個影像更加困難。

對“男人的臉”或“女人的身體”的感受並不是紙上的符號,而是存在於我們神經系統中的(一隻蜜蜂或一隻狗不可能認出任何影像)。

圖3、男人的臉還是女人的身體?

圖4顯示了作為言語吸引物的單詞忍受“endure”和改變“change”之間的轉化。

圖4、“Endure”還是“Change”

 

當然,“吸引物”不只是一個感知現象,它也會以其他形式出現。例如,一個相似的過程看起來藏在神經機制背後。通過這個機制我們可以在同樣的神經系統內建立我們自身的不同“部分”。作為一個類比,早期圖片中的女人影像就像是一個人的兩個“部分”。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能夠進行自我組織並把“更年輕”的部分帶入前景。在其他情境中,“更老”的部分可能佔據了前景的位置。

NLP中烙印的概念同“吸引物”的概念非常相似。當然,在自我組織系統中,“吸引”的“力量”實際上並不來自於系統外的事物,而是系統及其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吸引物”只是一個外部參考點,系統的剩餘部分圍繞著這個點組織活動。例如,對一個新生的小鴨子來說,“移動”就是最初的吸引物。小鴨子的神經系統圍繞著它形成剩餘的表像或者“母親”的“烙印”。

根據自我組織理論,內在狀態(無論是問題狀態還是優秀狀態)被看作個人神經系統內部能夠在特定狀態下被自我組織並維持的組織模式。狀態首先出現在事件的某些面向中,這些面向可以成為心錨或者“吸引物”。圍繞著它們,狀態會自發的自我組織並在稍後重新出現。因此,事件和“烙印”就作為後來我們世界模式的最初“吸引物”,不僅取出經驗還把它們收集成記憶。然後,這些被收集起來的表像自身又成為下一層次組織的“吸引物”。

在自我組織力量中,吸引物的“優點”是根據“盆地”的“深度”和“寬度”來描述的盆地的“深度”是指吸引的強度,“寬度”則涉及到在不同情境中進入特定狀態的容易程度。例如,我們的某些狀態可能非常強烈,但只會在很少的特殊情況下才會產生——就像有靈感的狀態,非常強烈但是數量十分稀少。其他狀態相對來說可能比較弱,但是在很多不同的情況下都能產生——比如憤怒和懷疑的狀態,在很多情境中都能產生但也能被輕易的克服。

因此,“深”且“窄”的盆地就是我們只能偶爾才能體驗到的強烈狀態。“淺”且“寬”的盆地就是我們在很多情境中都能體驗到,但卻並不強烈的狀態。“淺”且“窄”的盆地代表的是我們很少體驗到的、而且並不強烈瞬間狀態。又“深”又“寬”的盆地代表的則是我們在很多不同情境中都容易進入的、並且非常強烈的狀態。

我們個人生活的 “吸引物地形”取決於我們個人歷史產生的影響的程度。例如,在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下經歷了創傷事件的人,可能產生非常強烈的反應(深的“盆地”),但是只會在非常特殊的情境中(很“窄”的寬度)才會產生。比如某些人通過特定的橋會有恐懼症,就是一個實例。某人有恐懼經歷,但是發生在常見的情境中。他也可能有很強的反應,但是這種經歷會更加常見而且在更多的情境中都會發生(盆地“寬”)。這更像某人有類似於陌生環境恐怖症(懼怕出門)的情境。

建立一個關於挑戰過去經歷的“轉換認知”或者“轉換位置”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方法,它讓這些特定經歷的“吸引物盆地”更“寬”(在更多情境中適應於我們的意識),但是也讓它更“淺”(減弱同體驗相結合的情感)。

在“地形”的隱喻中,下列兩個方法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看作改變過程;1)表面層次或2)深層次改變。“表面”層次包括讓球移動到地形的不同部分,但是地形保持不變。試著忽略厭惡感並保持樂觀就是試圖把某人意識的球,移動到心智或情感地形的不同部分的一個實例。深層結構的改變包括通過切實改變“吸引物”或者吸引物“盆地”來修改地形本身。找到厭惡感的根源,通過諸如“重新烙印”這樣的方法進行轉換,這就是深層次改變的一個實例。

自我組織系統中深層次改變的基本過程包括首先動搖維持系統現有狀態的當前吸引物,然後引入或者啟動將會改變系統“地形”的新吸引物。在自我組織理論中,地形產生的變化被看作是通過“重複”的過程產生或“顯露”的。這是因為自我組織系統傾向於通過不斷嘗試顯示自己的內在深層結構從而對環境產生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接連不斷的重複循環——與Freud的“結合的修正”概念相似,有機的出現。例如,一個目標的強烈表像也可以成為適當資源和解決方法(以T.O.T.E.迴路的形式)的“吸引物”。達到目標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另一個“重複”,它增強早先的階段直到最終產品的產生。這很像自然界或者數學不規則碎片形中的有機增長。


在NLP中,“吸引物”類型現象的出現被認為同各種感官表像系統的“次感元”有關。經歷的次感元特徵決定了一個人經驗的情感的類型和程度。換句話說,決定某人反應的不只是特定經驗或記憶的內容,還有那個經驗表像的形式特徵。例如,人可以對同樣的景象產生喜愛或厭惡的感覺,這取決於某個次感元特徵。比如說,一片很誘人的巧克力蛋糕突然變成了綠色,可能看起來就不那麼誘人了。

自我組織系統中改變的基本過程包括首先動搖維持系統

現有狀態的當前吸引物,然後引入或者啟動將會改變系統“地形”的新吸引物

 

另外一個實例是,在治療癌症過程中的女人心裏會不斷產生一個景象:一個身穿黑衣的、惡魔般的生物威脅她、讓她感到懷疑和恐懼。她試圖阻止這個景象,把它趕出內心,但是它卻不斷出現,就好像這個景象已經成了其恐懼和懷疑的“吸引物”。(在“地形”的隱喻中,這個生物就像她治療道路上的洞或者壕溝。她試圖把球從盆地中央滾出來,但是一旦她停止努力,球又會滾回到底部。)

引導她探索懷疑和恐懼的正向目的而不是試圖阻止那個景象後,她意識到情感反應的正向意圖是保護她並確定她正在照顧自己。瞭解並認可了這些意圖後,就引導她製造一個更適合的“吸引物”。她不再同景象作鬥爭,而採用了“呼應和導引”的策略。讓她稍微縮小惡魔的景象。如果她能夠做到,那麼當她做的時候,其影響也減小了。然後讓她把景象變為二度影像——並不改變影像的內容,只是把它變成二度的。如果她能夠做到,其影響又再次減小了。接下來,讓她給影像加上一個框架。她做到了。最後,引導她改變影像的顏色。她把這個影像想像成金黃色的。這個時候,生物的影像對她來說,已經變得可笑且無害了。它似乎消失了——再也不回來了。她決定嵌入“守護天使”的影像以代替那個生物。為了讓天使的影像更多強大、更加吸引人,她讓這個影像更大、更亮、發光,並把它變成三度影像。這個新的影像同樣能夠滿足她保護自己和確定她正在照顧自己的正向意圖,但是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

用自我組織系統的語言,你可以說她減少了負面吸引物盆地的“深度”和“寬度”(通過改變尺寸和度的次感元)。然後,她用新的吸引物來代替,並使用次感元來增加其盆地的深度和寬度。結果,使用了介入法後的12年多,這個“惡魔”沒有再出現過。

通過以下實作,練習轉換你自己的“吸引物地形”。

 

練習:轉換一個吸引物“地形”

  1. 找一個你願意轉換到其他情境的資源或者資源狀態。
  2. 找一個你願意又更多資源和靈活性的情境。
  3. 建立一個轉換位置,把上面的兩個經歷分配到單獨的空間位置。

4. 結合兩個經歷中的任意一個,通過改變不同參數探索現有的“地形”。一次一個經歷,並注意發生了什麼。
例如:表像系統

  • 次感元
  • 生理機能

5. 結合資源經驗,通過尋找哪些參數強化了經驗來“加深”“吸引物盆地”。

 

6. 通過下列方法“加寬”資源的“吸引物盆地”:

  1. 走入將得到改善的情境位置
  2. 通過轉換相關的認知或生理模式,“動搖”地形。
  3. 轉移同資源經驗相關的“吸引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給您的好友 :

發佈留言

Close Menu
error: 內容禁止複製,有取用需求請洽本站,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