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催眠用到日常生活中

如何將催眠用到日常生活中

艾瑞克森催眠的魅力吸引了大眾,你可以透過網路學習。
我受NLP創始人教的艾瑞克森教學,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學習臨床催眠中的一點粗淺的理解。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如何將催眠用到日常生活中?》。    提到催眠,我們會有什麼聯想呢?是電影中的催眠大師?還是舞臺上催眠師給現場參與者搭的人橋?還是電視節目中用小動物做的催眠表演?

這有個網路故事:
睡前催眠小故事:慢吞吞的小熊 小熊是個慢性子。做事實在慢得不得了,同樣的一件事,別人早就做完了,但是它還沒有開始呢。小熊講話也慢得讓人受不了,聽的人恨不得幫他一口氣講完。 那年夏天,小熊決定開個霜淇淋店。可是,等他把霜淇淋做出來是,早已是大雪飄飄的冬天了,根本沒有人要買霜淇淋吃。 小熊想乾脆趁著天冷,開個圍巾店。唉,等他織好一條圍巾,天氣早已熱死人了,誰還圍圍巾呢?小熊開不了店,就打算找一份滿意的工作。 “啊,我去當節目主持人吧!” “現在播放晚間新聞。”原來只有半小時的新聞,他竟然播到半夜才播完,人們只好上床睡覺。 經過幾次失敗,小熊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事,就到處去請教別人。愛開玩笑的小兔說:“這還不簡單!你去當火車司機好了!” 哪裡知道啊,小熊開的火車就像蝸牛一樣,慢慢向前爬。乘客急壞了:“喂!開快點,我們要遲到啦!” “這哪是火車,簡直就是牛車嘛。” 小熊連續找了好幾次工作,一直都不滿意,心裡十分難過。 最後,小猴終於想出了一個全世界最聰明的主意:“你可以去開壓路機嘛!” 小熊現在是一名很稱職的壓路機司機了,他天天開著巨大的機器,慢吞吞地向前,再慢吞吞地向後,把馬路壓得平平的。 小熊碰到誰都會快樂地說:“我愛這份工作!” 故事點評:小客戶們,看完這則故事,問問自己,你喜歡這只慢吞吞的小熊嗎?你在生活中和小熊一樣嗎?你做什麼時候比較慢?媽媽怎麼說?做什麼比較快?我們是大孩子了,要學習自己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做事要細心又要有速度。
來源連結:http://www.qbaobei.com/jiaoyu/727810.html  著作權歸分享者所有。

可能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對催眠的聯想和理解,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睜眼的狀態下被催眠,而且進入了很深的催眠狀態。  所以,什麼樣的狀態算是進入了催眠狀態?催眠這個詞彙,最早是從希臘語引過來的,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很多歧義。
人們對催眠有很多誤解,其實催眠就是指一種意識變動狀態。和我們平常看到的全身貫注的那種狀態類似,人在全神貫注的時候容易被暗示,被所關注的內容所吸引。並且催眠狀態會跟周圍環境解離,好像我們只跟舞臺上那個事情在一起,忘記了周圍的一切。

其實我們自己也常常被催眠,比如我們認真的看一本書,或者是我們進入電影院,全神貫注地看一場電影,而且被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打動,我們可能熱淚盈眶,也可能隨著情節的進展而提心吊膽,心情跌宕起伏,完全沉浸其中。就好像有一首歌唱的說,愛著你的愛,痛著你的痛,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其實這就是看電影時,在閱讀時,我們進入了催眠狀態。聽政治人物講話也是一樣;如柯文哲、韓國瑜、毛澤東、

很多人在沒接觸催眠之前,認為催眠是很神秘的一件事兒,離自己很遠。很多人認為自己是非常理性的人,被催眠那件事跟我無關,那都是忽悠那些賣假的,騙人的事。這種情況就是對催眠有誤解了,我們現在好多宣傳也確實是這樣,把催眠要麼神秘化,要麼妖魔化,要麼汙名化了。
我們要把真正的催眠知識傳播給大眾,傳播給NLP的專業工作者。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種狀態是常有的,而關於催眠的知識也是非常豐富的,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可能一天都不知道被催眠多少次,可能此刻你正在認真看我這文章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催眠態,也比如說平時我們回憶一段往事的時候,憧憬未來的一些時候,也可能就是進入了催眠態。

接下來我來談一談什麼叫臨床催眠。
催眠–是有意識的把人引入到催眠意識變動狀態,利用人們的可暗示性,然後施加某些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對人有利,也可能對人有害,也可能沒有明顯的利和害。比如有的時候電視節目裡出於表演的目的搭人橋,搭人橋的當事者是什麼感受我們是不知道的。
工具是有利還是有害其實要看使用工具的人的目的,比如說銷售,如果賣的是好東西,把東西用科普的方式說明白,那也就是有利的,有的時候可能就是賣假東西、假貨欺騙,那就是有害的了。
臨床治療中的催眠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東西,就是不是所有的催眠都屬於臨床催眠的範疇。
臨床催眠往往具有以下特徵:

  1. 臨床催眠的目標是把催眠的相關理論與技術用於改善心理和軀體困擾;
  2. 增進個人和團體表現。它應用的範圍也不僅僅是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領域,還包括醫療健康。

催眠可以用於教育訓練。其實我們人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催眠的過程。平常老百姓說的話就是我們被什麼洗腦了。如果我們被有益的知識洗腦,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但是我們被那些有害的東西洗腦的話,就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催眠還可以用於體育競技,催眠在商業當中也有影響。

那麼誰可以當臨床催眠師?它的執行師是什麼樣的人?臨床催眠師是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的,具有相關學歷背景和職業技術支撐的,而且能夠遵守職業倫理的專業助人者。比如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醫生、護士、社工,前提是受過專業訓練,而且是要遵守倫理的。

先談一談“人際影響力,本質上無所不在”。
這話聽起來似乎是有些絕對,但是如果要放眼古今中外人際間的互動,這是一個不證自明的事實。我們首先不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談這個現象,就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和我們的詞語文字中去瞭解這個現象。
下面這些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孟母三遷,氣場,正能量,負能量等等。我想這些詞彙大家不僅僅熟悉,而且也深諳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因為我們生活這個世界也同時居住著很多其他的人,他們不僅僅是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並且也通過他們所做的事情和所說的話來影響著我們。即使這些內容的直接目標並不是我們,也不管是在面對面的情形下,還是只是通過媒體的形式,都可以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

這個話題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會是這樣?這就涉及到一個關於“人有可暗示性”的觀點。可暗示性就是一個人對暗示的反應性,或者說他受到他人影響的易感性,這個應該說是人類的本質。人類可暗示是本質,但是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這個本質俄國的一個著名巴甫洛夫說過,人類受暗示是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受暗示性是每個人固有的現象,屬於人類心理方面的正常特性。所以如果一個人說他完全沒有和別人互動的能力,要麼他沒承認這個現象,要麼就是在成長當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比如自閉症的患者,他們的這種能力就微乎其微。可暗示性是一種特質,為什麼它會存在?

想想我們在有限的人生經歷當中,怎麼可能把全世界都瞭解的透透的。當我們遭遇到自己知之不多的領域的時候,接觸我們不懂的或者知道很少的領域的時候,面對我們認為可能比我們懂得更多的人的時候,我們就更容易受他們的影響。

好多公司用人的時候,尤其那些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崗位,對人際溝通能力要求很高,因為這個能力直接影響到他的工作效果。從這一點看,從他人那裡吸取資訊和觀點的能力,是滿足我們個體和集體需要的基礎。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被別人操控和影響了,因為我們自己與生俱來就有這個能力。在很小的時候是有一段時期可能是這樣的,但是人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又發展出了一種個體認同感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是在人際互動當中慢慢的去甄別出來的。

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完全對他人的影響免疫。這樣人在生活中是極少或者是只有非常病態的人才能做到,但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反應性,這個程度是有很大差異的。這也就是一個催眠治療師要去瞭解、知道的,你面對的工作對象,他的感受性、反應性是什麼樣的。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反應性或者叫可暗示性。其中一個因素就是人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對他人的暗示有必要、值得作出反應?他是拒絕還是不拒絕的?比如有的人就是以自己為導向,而另一些人是以他人為導向的。
以自己為導向的人,他更傾向於跟隨自己的觀點,有更自主的行為,也不太會注意或者也不在乎社會習俗,甚至會自我標榜,以此作為一種手段來彰顯我是不受他人影響的;以他人為導向的個體,可能對他人的反應和敏感都比較敏感,對他人的反應和感受都比較敏感,也就更有可能表現出對他人的反應性比較高,可暗示性比較高。 因此在臨床催眠實踐的時候,我們就要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就是面對他人的影響,是這個人是以自我為導向,還是以他人為導向,是更開放還是更保守的?那麼可能有人要問,是以自我為導向好,還是以他人為導向好,這要看具體情況。有的時候也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讓他形成了某種特徵,也不是一下能改的。

當然理想的狀態是平衡是最好的。  要瞭解這些,就涉及到對一個人的成長史的瞭解,才知道他發展出來的人際模式是什麼樣。

人際間影響的神經基礎
下面我就來談一談人際間互相影響與互動的NLP神經基礎。 到底是什麼東西,能夠讓一個人在嘈雜的房間裡,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安靜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我在給當事者做催眠的時候,其實周圍環境當中是有很多噪音的,比如可能有狗一直在叫,但是在整個催眠過程中,當事者沒有對雜訊有任何反應。 當催眠結束,我把她喚回的時候,我問她有沒有注意到狗的聲音,那時候狗還在叫,她已經在跟我睜眼談話。她說沒有,又停下來仔細聽了一下,發現還真是有,然後說在我提醒她之前她真的一點都沒有發現。

在20世紀90年代,有一個義大利神經科學家,用獼猴做實驗,把獼猴的大腦連上了電極,觀察當猴子從事不同的活動的時候,哪些神經元會被啟動。他發現當一隻猴子抓住一個物體的時候,特定的神經元就會放電,而令人驚歎的是,當一隻猴子只是被動地看另一隻猴子從事抓握活動的時候,猴子的那個特定神經元也放電。從神經細胞水準上看就是無論這只猴子是自己行動,還是觀看另一隻猴子作出行動,其大腦的反應是相同的。大腦細胞會在不同的個體間互相鏡映對方的行為,這些大腦細胞就被稱為鏡像神經元。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不只是視覺會產生這種情況,比如我們也會“望梅止渴”,也是利用了這樣的神經機制。
出於這樣的現象,在神經科學領域,有些科學家就將人類的大腦稱為叫“社會性大腦”。我們的大腦不僅僅是一個生物的物質的,它還有一個社會互動在塑造它的過程。
有一本書叫《抑鬱會傳染》。作者在這裡邊就深入地探討了社會性的大腦在抑鬱傳染中產生的作用。所以人和人之間確實是存在正能量和負能量的傳遞的。當然正能量和負能量的傳遞是一般的話,在科學術語裡就叫鏡像神經元的映像。 有意思的事就是那些表現出嚴重社交缺陷的人,完全活在他們自我的世界裡,他們根本就不去感受別人的感受,什麼都進不去他們的大腦。比如我們發現自閉症的患者,他們是沒法對別人表達出共情能力的,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會發現他們的大腦和能夠與他人建立有意義聯繫的正常人的大腦是有顯著差異的。 對於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或者叫和諧關係,或者叫調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成分。

係中的調諧

當我們和他人調諧到同步的時候,就是我們在允許自己的內在和對方的內在狀態產生共振。 這種共振是在親密關係中產生的所謂的感同身受的本質。兒童需要調諧的過程才能感到安全,才會有良好的成長。我們終生都需要調諧的過程來感受親密、感受和他人的連接。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就是看人際關係。如果跟誰都處不來,對別人沒有感受感同身受的能力,健康水準不會很高,或者說會很低。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我們常說一句話叫親情、友情、愛情是心理健康的護航者。 好多人覺得養育孩子的過程把營養給上就行了,有的媽媽在餵奶的時候,完全不跟孩子互動,僅僅就作為一個奶瓶,只是一個活體奶瓶,這樣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我們好多過去的老人,在孩子幾個月翻身都不會的時候就會去跟他聊天,實際上他並不是能聽懂你說的話,但那種親善的表情,讓他覺得他是被歡迎的,他鏡映到自己的世界裡面了。

其實人和人之間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表情,我們的整個身體狀態,就是那些非言語資訊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時候,其實對方完全感受不到話語的力量,而是只能感受到話語以外的部分,尤其是在有語言功能之前的小孩,非語言資訊是非常必要的。 生活經歷,包括催眠的經驗,會不會改變我們的大腦?直到不久之前,其實人們還一直相信,我們在出生的時候,腦細胞就擁有了大部分,再生長幾年就是全部了,這一生死一個少一個。
後來科學家發現,神經系統也在發展,新的大腦細胞也在不斷產生,這在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在生理學上對大腦的理解。催眠也已經被證明能夠同時促進神經發育和大腦的可塑性,就像是調諧過程一樣。
如果說催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鏡像神經元完成的,那麼就要思考一個問題:治療關係到底有多重要。有人統計過,目前國際上大概有400多種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幾乎所有的治療形式都強調諮客關係。雖然不同流派之間有各種爭議,但是在治療師和當事者之間的關係這一點上大家是達成共識的,就是我們需要結成緊密的治療聯盟,這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催眠的視角怎麼理解催眠中的互動。 催眠和運用催眠理念是不同的。跟運用催眠理念相比,其實催眠還相對簡單,運用催眠理念是非常複雜的。執行師都能夠意識到詞語具有治癒的力量,像望梅止渴等等詞語,因為聽了這個詞,我們就開始分泌唾液,讓我們感到不那麼乾渴。 我們說一句話,會把溫度提升或者降低,這說明關係具有啟迪人心的力量。這些東西今天在神經科學領域已經得到了證實。這是一件非常讓人激動的事情,一直被神秘化、妖魔化,甚至汙名化的催眠已經在科學領域裡得到了證實。臨床催眠者在傳統上會用“和諧的關係”,用這個詞來描述臨床催眠師或者心理治療師和當事者之間那種積極的互依關係。
已經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和諧的關係被認為是成功治療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在臨床工作當中,可能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體會,有的時候什麼技術都沒用,僅僅就是非常積極的關注他,全神貫注地傾聽他,然後你的表情也和他一起互動。他會感覺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接納他,願意傾聽他,而且還試著理解他的人,可能還沒開始用治療技術,他的症狀就好了很多。

和諧

和對方同頻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生理上的變化。 有一個研究發現就是對從事心理治療時的心理治療師做生理測量,當當事者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反應的時候,治療師和當事者會有相似的生理變化。有的時候看治療當中的兩個人,或者是生活中粗細攀談的兩個人,談到興奮的時候,會完全進入催眠態,全神貫注在對方身上,被對方傳遞的資訊所暗示,周圍的聲音都被忽略掉,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同步,一個人拿水喝,另一個人也把水拿起來了。一個人去撓撓頭,另一個人也撓撓頭。 在心理治療的時候,治療師不僅要投入,還要有第三隻眼去關注治療關係。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共情性連接的時刻,人類會反映或者進入出彼此的情緒,而且他們的生理反應也會朝著相同的頻率靠近。治療當中是有氣場的,也會傳遞正能量和負能量。有的時候有些治療師給一個很困難的當事者,或者是創傷很深的當事者做完治療以後,會整個身心都很疲憊,出現強烈的無力感。 通過催眠這種溝通方式,可以獲得你需要的資訊,然後也傳遞給當事者你需要傳遞的資訊。

察言觀色

催眠在人際互動當中的一些現象,這樣大家聽起來更容易些。我們在跟當事者互動的時候,或者是在日常生活跟人交流的時候,要學會去察言觀色。 比如說我們可以學會發現對方的表象系統。有的人在跟你說話的時候,他的語言裡用得多的是描述畫面的詞語,而有的當事者描述得更多的是聽覺上的內容。 我們也可以利用對方的知識體系,在他的知識體系裡和他溝通,這就是一種和諧。比如說他是一個某個領域的專家,他說了某個專業領域裡的詞,這個詞恰巧你也懂,如果你利用了他的詞彙,他就會覺得你跟他在一個頻道裡。反過來你在侃侃而談,對方用非常樸實的接地氣的話語,你倆就完全不在一個頻道。這樣的治療就會讓人有對牛彈琴的感覺,其實對牛彈琴不是牛的錯,而是彈琴人沒選好對象。

艾瑞克森最常做的事
利用對方的領域,用催眠的口氣跟對方交談,就是催眠。催眠並不一定是閉著眼睛,然後告訴你放鬆、深呼吸,這只是催眠的一種方式。看電影時候的我們自己,還有日常生活中專注的兩個人,都可能處於催眠狀態。

溝通

催眠運用到生活當中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有一個客戶,她是一個非常會溝通的人,但是她丈夫就是一個你不愛聽,她丈夫人非常好,品行工作能力都好,就不會說話。他不會說話,其實說的還都是事實,見到一個人,發現別人的優缺點的能力是一般人不能比擬的,但是這一點也讓我客戶特別反感,日子過得越久越明顯。
有一次我和這個客戶聊天的時候她就提到這個事,我說我教你一招,你願意試一試嗎?她說願意。我說,他攻擊你的時候,你得改變以往的模式。 他倆以往的模式這樣的:一開始是丈夫挑她毛病,比如她一天做十件事,九件半都是好的,他一定能找出那半件來跟她談。然後我客戶說你沒看我做好的九件半嗎,他會說:“我們是老夫老妻做好是應該的,我告訴你這些,你不至於都知道吧,你要虛心進步,你要有改進有成長。”然後我這客戶也不開心,就開始挑他老公毛病,倆人都變成目光敏銳地發現對方缺點的模式。 我跟她說:“從現在開始你換一個模式,下次他責備你的時候,你就先帶點誇張味道的表揚她。比如他在責備你的時候,你第一句話說,老公,我太佩服你了。說完然後停一下。他一定會把目光盯上你,說今天你要跟我說什麼,然後你再說,我發現你特別睿智,你的睿智就是你能夠發現問題的那個點,一般人都看不見。先把他責備的那個方式,作為一種表揚的方式回饋給他。”
她丈夫第一次見妻子這樣反應的時候,一下就笑了,她丈夫說你是不樂意了。她說我是有一些不樂意,但是我真的發現,如果你這點能力要是放在發現其他事情上,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比擬的。她再就開始努力去找她丈夫的優點。她是真的開始去找優點,而不是說挑人毛病,諷刺性的優點。每次說的時候,她丈夫都會就愣一下,嘴上說:「老夫老妻來這套幹嘛」  因為她是我好客戶,所以我就跟她做了一下經驗分享。我跟她說完以後,她回去試了一下,就說真的管用了。她說有一天她丈夫挑她剛說出一半,改口對她說,說一句別的。再後來他們的互動模式真的改變了。

有人問半醒半睡的朦朧狀態是不是催眠狀態?有的時候,催眠狀態是個半醒半睡的狀態,判斷是不是催眠狀態,重要的就是它是一個單一意識變動狀態。比如說催眠狀態下的人注意力會只集中在一件事上,或者是一種聲音上,或者是一種物體上,然後會有解離,並不是半醒半睡就是催眠狀態,但是半醒半睡的時候,人的注意範圍容易變窄。 洗腦這個詞有的時候是被汙名化了,如果把它看做一個中性詞的話,一個人專注地聽一個人講道理,專注地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是也一種催眠、洗腦。牛頓在做研究的時候會拿著麵包蘸墨水,因為他的精神世界完全跟他科學領域在一塊,吃飯好像只是肉體的事。人在馬拉松賽跑的時候都是有解離,近乎於催眠狀態,好像只是他的身體在跑,一些感受已經被隔離掉了,只是按照規定的路線移動他的腳步。

催眠的風險

催眠態的人是蠻有能力的,可以把人體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為即將參加考試的學生做催眠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守倫理、懂科學、受過正規訓練的催眠師。有的時候催眠也會惹麻煩。 我曾經接過一個當事者,他的前一個治療師其實沒想要給當事者好好諮商,只是想幫她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給她非常不好的印象。 有的時候我們如果不懂催眠原理,隨便對別人說話,尤其是坐在諮詢師和治療師這個位置上,隨便跟別人說話,有的時候也會有副作用。

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學習臨床催眠,會把你原有的心理治療技術更恰當的溶到一起。如果大家對催眠有興趣,聽聽這樣的課,可能會把我們的生活當中的一些資源也會更好的利用起來。它幫人增益個人和團體的表現,改善身體的困擾和心理的困擾,所以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瞭解一下艾瑞克森的個人經歷,他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催眠在NLP創始人這個領域還是比較亂的,大家要學催眠的時候,一定要看一看它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倫理的,它是不是能給你帶來益處。
有些不太靠譜的催眠訓練項目,他會催眠嗎?他有催眠能力,會催眠術是很容易招生的。但是招生之後,參與者受到多少督導和多少好處和甚至有多少傷害,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我們還是要謹慎一點。 有人問說,老師,心理諮詢是不是一份很有趣的職業?這句話要問我,我回答一定是肯定的,我非常熱愛我的職業,而且我對我自己的職業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我覺得它非常有趣。

謝謝大家。在寶貴的時間裡抽出一點時間,我們去談一談這樣的話題,也希望這些能夠對大家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如果有不當之處,請多多見諒。

 

參考資料:

《臨床催眠實用教程》
Neuro-Hypnotic-Repatterning-Richard bandler
time distortion in hyp

人人看得懂的NLP

加藤聖龍-全彩圖解大腦使用手冊

Steve Andreas – Transforming Yourself

The Big Book Of NLP Techniques

practitioner hypnotherapy training elman thchiques

Being You, Changing The World

Innovations in NLP for Challenging Times

NLP來自潛意識的語言力量

Dave Elman 催眠治療秘笈

Frame Games

collaborative leader

#意識變動狀態 #NLP創始人 #加藤聖龍 #艾瑞克森 #同步 #鏡像神經元 #可暗示性 #毛澤東 #柯文哲 催眠狀態 #催眠 #如何將催眠用到日常生活中?

歡迎參加我們2020的課程

艾瑞克森催眠初階證照班

催眠回溯療癒師證照班

催眠執行師認證課程

國際催眠治療師認證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給您的好友 :

發佈留言

Close Menu
error: 內容禁止複製,有取用需求請洽本站,謝謝 !!